北京,8月1日(记者徐培玉)7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消费金融知识指数平均为64.77,高于2017年.1.06,消费者的整体金融知识水平有所提高,区域金融知识的不平衡现象有所减弱,但区域和人口差异仍然存在。
该调查从消费者态度,行为,金融知识和技能的角度全面分析了当前中国消费者的金融知识。
从消费者态度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群体都意识到金融知识和金融教育在校园中的重要性。根据该报告,88.27%的消费者认为金融教育“非常重要”或“重要”;与2017年相比,消费者认为校园金融教育的比例为1.48个百分点。
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在阅读合同条款,节省孩子上学以及使用ATM时使用密码保护行为方面有更好的表现。根据调查,面对大约三个月工资的意外支出,近25%的消费者表示他们“无法脱身”或“可能无法脱身”。
从消费者金融知识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在银行卡,储蓄和信用知识方面的正确率更高,均超过60%;但是,需要提高贷款,投资和保险方面的知识水平。与2017年相比,消费者对信用知识问题的平均正确率提高了6.66个百分点。
从消费者金融技能的角度来看,消费者对金融合约的权利和义务,产品风险和利益以及假币的处理有较好的把握。识别非法投资产品和渠道的能力有了显着提升,但银行卡的使用,新版人民币安全功能等方面还有待完善。
此外,调查结果显示,教育,收入,地理,年龄和职业与消费者金融知识得分显着相关,性别对金融知识得分的影响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技术也是影响消费者金融知识的重要因素。报告显示,消费者的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是否能够充分享受包容性金融发展带来的好处,也影响到金融知识水平的变化。一方面,消费者可以更容易地通过数字渠道获取金融产品,更方便地使用金融服务,在实践中反复推广金融知识和反复试验;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基本金融知识和数据技能不足和缺乏信心将限制他们进一步使用金融产品和服务。总体而言,具有良好数字素养的消费者具有较高的金融知识水平。
据报道,消费者金融知识调查问卷系统于2016年正式成立,并于2017年开始每两年推出一次消费者金融知识调查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