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负责粮仓的杜康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不曾想树洞里的粮食慢慢地发酵了,奇香四溢,于是杜康便误打误撞生产出了酒得了“酿酒始祖”的称号。
到了夏商,酒是买也万万买不到的稀罕之物。平日里,酒仅特供贵族和上层人物享用,普通百姓只有在参加祭祀活动时方能沾沾酒味,可称得上是奢侈品。除了酒本身的美妙与稀缺之外,能够喝到酒这件事成为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变得极为尊贵。虚荣心作祟的情况令当时酒风极为不正,很多高层建筑重要官员都沉浸在花天酒地、荒淫无度的生活中,历史可考的夏商两代君主皆因酒事而误国。
周天子借鉴殷商酗酒亡国的教训,对饮酒实行严格控制,颁布史上第一部禁酒令《酒诰》,明文规定王公诸侯不许非礼饮酒,老百姓更是不准聚众酗酒,要有节制有界量。可以说,当时酒风内敛纯正,这部最早的禁酒令也对后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周朝还专门设立“酒正”一职,专门负责酿酒和用酒的事宜,并根据酒体形态、酝酿时间和酒事用途,划分出等级分明的若干类酒。此外,周朝率先为饮酒活动引入“礼仪”机制,培树了等级森严、人伦严格的套餐式规则,比如主宾如何敬酬互动,最权威人士坐在哪边,以及酒的摆放位置等小细节,都做出具体的约束。中国酒文化中的繁礼缛节,就是从周朝开始,影响了中国酒事几千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们天天闹着割据与兼并,喝杯小酒只为解乏去忧,无暇专门拿酒说事,喝酒也逐渐回归生活化,不再被无限地上纲上线作为政治手段,从而顺其自然冲破了周王朝很多礼制的束缚。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话放在古代一样适用,我国著名的孔子先生此时所编录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三百来篇诗歌言及酒者竟然超五十篇,开创了中国以酒论诗的先河,这本诗歌总集也一度被戏称之为《酒经》。
秦朝存亡不过二十年,喝酒这事还没整明白,就迎来了鼎盛的汉朝。汉朝时期酒已成日常生活中的通用饮品,人们迎宾送客、婚葬嫁娶、议事聚会等等,都离不开酒当陪衬,这个时候的酒已经实实在在的成为了社会活动和礼仪交往的信使。中国节日风俗定型在汉代,后世的节日习俗大多是汉代的翻版和升级。每逢元旦、元宵、社日、重阳、腊日等节日,都要按不同的规制饮酒。《汉官仪》载:“元旦以柏叶酒上寿”,《西京杂记》载汉高祖每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细品之后便可得知,汉朝人已经开始慢慢认识到饮酒的真正乐趣,学会了在饮酒中释放各自的情怀。邹阳《酒赋》写道:“清者为酒,浊者为醴。庶民以为欢,君子以为礼”。王粲的《酒赋》颂酒:“成朋友之欢好,赞交往之主宾。无礼而不入,又何事而不因”。此外,汉朝已盛行歌舞伴酒的聚会,即使身份高贵的人,也会摆剑弄袖,亲自高亢几喉,为酒会助兴。历史上耳熟能详的《鸿门宴》就是一场以酒为媒,顺水推舟的历史干戈。
开心,喝酒!不开心怎么办?两晋时期喝酒盛行的核心原因在于门庭势力的存在,加上“唯出身论”的观念泛滥,仕途取向出现严重的偏差,任人唯贵、任人唯显、任人唯豪、任人唯官,严重挫伤了贫寒志士的上进心。由于仕途之门踏不进,那些自认为有抱负有理想的有识之士,只能去酒门找寄托,或放纵而饮,或痛苦而饮,或消沉而饮,或寂寞而饮。把所有的所有沉溺在酒里,演化成魏晋时代的主流酒风。伤情,怕是这个时期对酒作为恰当的描述。
禁酒朝朝有,终究抵挡不过美酒的诱惑。追溯到两晋,就足以能够看出,无论是兴盛的朝堂,还是衰败的末路,中国人已经完全get到原来可以通过酒表达任何情绪!不仅是历史大拿,中国的文人也大都饮酒,而且豪饮,以诗人为甚。酒场上,才能诗成有神;饮醉后,每有华章佳句。这种恰到好处的状态,除了对酒量的自我把控能力之外,一款好酒也至关重要。
大家都知道,东书房进门皆是客,自然要有好酒招待才能尽到地主之谊。于叔虽滴酒不沾,但是为了招待朋友,经过数月的研究、走访、对比、考察,才有了今日的东书房酒,口感适中,酱香浓郁,不上头,不口渴。太白诗云“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可是如果你来东书房想贪杯,于叔是万万不会同意的,看花、听雨、闻香,在东书房,酣畅状态下的推心置腹,才被称之为饮酒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