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非遗馆内,邓运姣(右)正与一名传统服饰文化爱好者交流汉服穿搭技巧。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肖芳 摄
人物名片
邓运姣,九三学社社员,湖南雨花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雨花非遗馆馆长。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肖芳
在雨花区红星商圈繁华的杉木冲东路上,有一座特殊的场馆,这里有宝庆瓷刻、湘绣、蜡染、浏阳夏布等300多个非遗项目,现场还可欣赏长沙弹词等民俗表演。
2014年,郭存勇与邓运姣夫妇创办了雨花非遗馆,他们“烧钱”甚至变卖资产为非遗“安家”,请来一个又一个非遗传承人和身怀绝技的民间高手。如今,两万多平方米的民间非遗馆里,不仅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余种传统手工艺作品,还珍藏着邓运姣的匠心梦:她要传承民族非遗,带领传统手艺人走出一条希望大道。
“只要你来,非遗馆就是你的‘家’”
从2014年10月开始,邓运姣夫妇四处奔波,寻找散落在各地的非遗传承人。
株洲的民间手艺人洪源号称“中华一刀剪”,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他大字可剪上千平方米,小字可剪一平方厘米,1字、10字、一首诗均可一刀剪成,遮眼剪、双手背后反剪均游刃有余。入馆以前,洪源靠个人单薄的力量勉强延续着手艺。
为了帮助老人传承这门技艺,邓运姣夫妇免去洪源的房租和水电费,同时对他进行了包装和宣传。“入驻非遗馆后,收入变得稳定了,还有美国朋友向我拜师学艺,能将这门技艺传授到大洋彼岸去,是我之前不敢想的事情。“洪源说。
慢慢地,泥书传人刘上四来了、滩头年画传承人钟星琳来了、望城皮影传承人何志明来了、湘西竹编传承人徐克双来了、宝庆瓷刻传承人刘金铎来了……“只要你来,一切都好商量。我们千方百计也要为非遗安好家。”邓运姣说。
目前,雨花非遗馆已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359个,200余名非遗传承人在此常驻。
“希望更多的人参与非遗传承”
非遗馆的200多名非遗传承人,大多不供职于任何单位和组织,他们是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专长为社会提供服务并获取报酬的自由职业人员。如何发挥统战优势,鼓励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履职尽责,发挥自身影响力、创造力?“发挥双创基地的平台作用,让非遗与大众消费对接起来是最有效的办法。”邓运姣说。
在这里,公益课堂已形成常态,每周面向市民免费开放茶艺、香道、书法、剪纸、陶艺、二胡、民族舞等非遗课堂,寓教于乐,拉近了非遗与市民的距离。如今的雨花非遗馆,在努力保留湖湘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逐步成为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实践创新基地。人们来这里“看非遗、品非遗、玩非遗、学非遗、买非遗”,尽享非遗产业链上的无穷乐趣。近两年,雨花非遗馆已接待全国各地游客40万人次,还创建大学生创业基地10个,带动5000多人就业。
去年,雨花非遗馆被评为全国首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重点项目、长沙市同心创建示范点、雨花区同心示范项目,邓运姣被评为长沙市首届"同心人物”。她说:“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我衷心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和支持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到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