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会场螃蟹迎丰收季 中秋节前价格达200元/斤

2019-08-28 12:23  来源: 青岛早报 

红岛的蛤蜊、会场的蟹,吃了蛤蜊更想蟹,吃了蟹子没白来。”这句民谣在岛城广为流传,足以证明会场螃蟹的口碑很高。

虽然未到捕捞季,但是8月26日,早报记者赶到王哥庄街道会场社区了解到,渔民们早已经准备就绪。很多人都预测今年会场螃蟹将迎来丰收季,原因就是青岛的“明星螃蟹”已经住进了海洋牧场的“安全屋”,从2014年以来产量不断提高。

探访

会场螃蟹“明星”养成记

在青岛,会场螃蟹无疑是螃蟹中的“明星”,一般的螃蟹每斤能卖到三四十元,而会场螃蟹每斤要卖到上百元,特别是中秋节期间,往年最高的时候甚至达到了每斤270元。更让人惊讶的是,不管近些年螃蟹的价格如何变化,会场螃蟹每斤都维持在百元以上,这个价格为何如此坚挺呢?会场螃蟹变成青岛的“明星螃蟹”,有什么奥秘呢?

8月26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会场社区做了一番探究。记者在海边码头正好遇见了73岁的老渔民杜臣功,他从18岁开始出海,是会场社区有名的“老把式”。“我们村祖祖辈辈靠打鱼为生,特别是打螃蟹在方圆百里很有名。”杜臣功说。

聊起会场螃蟹,杜臣功一下子来了兴致,他指着旁边的会场湾告诉记者:“你看看这片海湾,南边是崂山,北边是鳌山,外面还有小管岛、兔子岛,这里相当于是三面环海,我们这里没有大河入海,海水盐度常年在3度左右,特别适合螃蟹生长。”

“我们会场湾盛产各种贝类,早些年村民用蛤蜊皮、蛎子皮烧灰,供建筑用,因而我们社区原先得名‘灰厂’,后来逐渐演化成为‘会场’。”会场社区书记杜存功表示,会场社区依山傍海,三面环海,无工业和生活污染。“会场海湾的滩涂主要以沙质为主,有丰富的贝类资源供梭子蟹食用,保证了梭子蟹充分的食物来源。此外,会场湾冬夏季温差小,水温适宜,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会场湾成为山东半岛南部最主要的梭子蟹繁殖、栖息地。

会场社区渔业主任杜雨功介绍,会场螃蟹味道鲜美,香中带甜,蟹香独特浓郁,“大家所说的会场螃蟹,主要是说从会场海域到长门岩海域自然生长的螃蟹,其生长的海域深度为2米到20米。”

杜雨功说,跟其他地方的螃蟹相比,会场螃蟹个头大,蟹钳较长,蟹足长、能“盘腿”。会场蟹两只蟹钳的前半段能互相重叠,俗称能“盘腿”,单侧蟹足可以达到身体宽度的两倍长。通常情况下,一只八两左右的螃蟹,两侧的蟹足展开后,长度能达40厘米以上,“以前我们测量过,一斤半以上的3只会场螃蟹展开蟹足,能赶上一个1.8米小伙子的身高。”再就是会场螃蟹的肚皮亮、蟹壳尖。会场螃蟹腹部发亮,尤其是三角脐处发白,蟹壳两端特别尖,不像养殖蟹的三角脐处有一条黑线。

“会场螃蟹名气大,除了跟海域、口味有关系外,还跟我们特有的捕捞方式有关系,因为工艺独特,捕捞上来的会场螃蟹个大肥美。”杜存功说,原先渔民使用的网具都是棉纱织成的,棉纱上还要混上桐油,比较结实耐用,上面使用的是梧桐木块当浮子。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这种网具换成了尼龙材质的。尽管材质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个打螃蟹专业村一直延续着一个传统,网具的网扣都很大,只用来打大螃蟹,小鱼、小虾都会被放走。

“肥螃蟹一般是在海水的底层活动,那些不肥的螃蟹在海水的中层活动,跟其他地方的网具不同,我们的渔民使用的是特制网,因为网具只有1米多高,张开后就像一个排球网,中层的螃蟹会游走,只有底层的大螃蟹会顺着潮水撞到网上,而且还不会造成螃蟹断腿。”杜存功介绍了他们社区螃蟹网具的独特奥秘。

杜雨功表示,他们社区这种捕捞螃蟹的手艺是代代相传,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自清朝起会场螃蟹逐渐誉满四方,几百年来,当地渔民沿袭着传统技艺,在每年的螃蟹捕捞季收获满满。

“从1998年开始,以半斤重的会场螃蟹为例,每斤销售价格可达七八十元,到了2007年达到上百元,以后就再没有掉到百元以下,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市民知道会场螃蟹好吃。”杜雨功说。

2002年,“会场梭子蟹”成为我市第一个申请注册的活海鲜商标,在全国成为著名的品牌。 2005年,会场螃蟹被评为青岛市消费者喜爱的名优农产品,2006年,会场螃蟹被评为青岛市名牌农产品。如今,在会场螃蟹的带动下,会场社区有渔家宴40多家、民宿20多家,另外还有馒头加工业户10多家,杜存功表示,社区下一步还将围绕着渔业、旅游、茶叶、大馒头等产业,进一步吸引客源,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变化

摆下“梅花阵”保护会场螃蟹

一边是会场螃蟹的名气越来越大,一边却是会场螃蟹的产量每况愈下,这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2013年期间会场螃蟹遭遇的尴尬情况。会场螃蟹产量从每年的数万公斤,下降到了几千公斤,很多渔船在螃蟹捕捞季最多只能出四趟海,很多时候甚至空手而归,会场社区的螃蟹捕捞船也大幅锐减。

杜存功介绍,虽然我市海洋部门每年都在会场湾放流螃蟹苗,但是大量渔船前来捕捞,而且他们使用的多是底拖网,所到之处连小小的螃蟹苗也会被拖走。因为过度捕捞,这些年来近海渔业资源日益匮乏,会场螃蟹的产量越来越低。

为了保护崂山湾海域的渔业资源,尽快恢复海洋环境,崂山区从2013年启动了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工程建设。崂山区的公益性海洋牧场位于崂山湾东南海域,分为三大功能区。会场湾人工鱼礁区面积约56.9公顷,投放礁体约2.5万空方,功能定位为资源保护型鱼礁区;兔子岛西南侧人工鱼礁区面积约为56.5公顷,投放礁体约3.5万空方,功能定位为休闲生态保护型鱼礁区;女儿岛(狮子岛)东南侧人工鱼礁区面积约56.5公顷,投放礁体约2.4万空方,其功能定位为生态保护型鱼礁区。海洋牧场共使用海域600公顷,总投资4700多万元,这是我国北方第一个公益性海洋牧场。

崂山湾公益性海洋牧场中先期建设的会场湾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区位于小管岛西侧,该处鱼礁区不以增殖生物为目的,主要功能定位为资源保护型鱼礁。在规划区域内,共布置18个单位鱼礁,单位鱼礁在规划区内不规则布置,以防止渔船底拖网作业。单位鱼礁外轮廓形状随机布置,包括矩形单位鱼礁、五角形单位鱼礁、扭王字形鱼礁、A形箱式鱼礁,各块鱼礁呈梅花状布置。这处人工鱼礁区投放钢筋混凝土人工块体4179块,摆下了“梅花阵”之后,那些使用底拖网的渔船一旦撒网捕捞,渔网将会被撕破。

崂山区还在兔子岛南侧、女儿岛东南侧等建设休闲生态保护型鱼礁。崂山湾公益海洋牧场共投放10101个人工礁体,共约8.8万立方,在3个海域形成“梅花阵”,等于给鱼虾营造了大片的“安全屋”。崂山区除了投放人工鱼礁外,还在海洋牧场投放了200多条废旧渔船,在兔子岛海域移植了100亩海藻,在会场湾移植藻类。青岛市、崂山区海洋与渔业部门还在3个鱼礁区增殖放流梭子蟹、对虾、海蜇、鱼苗等,海底的“安全屋”得以让鱼虾安全地繁衍生息,移植的海带、裙带菜和鼠尾藻也给鱼虾净化了水质,改善了生态环境,更有利于修复海洋资源。

说起海洋牧场来,会场社区的很多渔民都很有感触,自从建立会场梭子蟹保护区之后,其他偷捕的渔船无法进入,会场湾的渔业资源逐渐增多。“我们也是想通过建立海洋牧场,实现近海渔业资源的良性恢复。”崂山区农业和农村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除了生态效益外,海洋牧场的经济账也很划算。“根据测算,一个立方一年可以产生经济效益200多元钱,一年下来的经济效益在1760多万元,人工鱼礁体可以使用30年以上,算下来可以产出5.28亿元,这还不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该工作人员表示,根据海洋专家的保守估计,以崂山湾海域目前状况,海洋牧场建成后鱼类数量将增加至少20倍。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海洋牧场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生物链条,近海资源逐渐得到修补,鱼虾增多,平常不多见的小黄鱼、鲈鱼、黑头鱼等也出现了。“会场螃蟹从2014年开始产量增加了,其实不光是会场螃蟹,鲈鱼的产量也增加了不少,原先一条船捕一趟捞不了四五条,去年每条船一天能捕捞上百斤鲈鱼。”杜存功说。

展望

保护渔业资源实现良性发展

在会场码头从事螃蟹经营的刘海涛最近电话不断,因为马上就要开海了,再加上离着中秋节也很近了,不少老客户打来电话,要求预订开海后的会场螃蟹。“今年的预订价格已经到了每斤120元,估计到了中秋节前期,个头大的会场螃蟹价格会涨到200元一斤。”刘海涛说,即便是这样,客户还要提前3天预订。

离着开海的日子越来越近,会场码头上来了很多市民,他们除了观赏景观,也来打听今年会场螃蟹的行情。“这些年,每年开海都会到会场来买螃蟹送给老人。”一位市民说。

一些老渔民介绍,根据往年的情况看,今年开海后,会场螃蟹将迎来一个丰收季,预计每天的产量在近千斤。今年56岁的会场社区渔民刘保刚出海已经有35个年头了,8月26日他来到会场码头查看海况,“再过五六天,我们就能出海捕捞螃蟹了,这些年因为有海洋牧场,底拖网进不来,会场螃蟹的产量逐年增加,今年还将是个丰收年。”刘保刚说,每年在开春、秋季捕捞季,会场螃蟹有三四个月捕捞时间,当地渔民的毛收入能超过6万元。

8月26日,王哥庄街道旅游特产服务中心负责人贾宗忠介绍,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近年来,王哥庄街道的特色产业、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下一步街道还将重点打造区域特色农产品,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品牌化建设,全面提升特产品质,通过一批文创产品,为产业发展和品牌做强注入文化动力。

早报记者从崂山区农业和农村局了解到,今后,我市、区海洋与渔业部门还将每年定期增殖放流梭子蟹、对虾、鱼苗等,为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助力,下一步,崂山区农业和农村局还要继续保护好海洋牧场的渔业资源,真正实现海洋牧场的良性发展。(记者 陈勇 通讯员 李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Top